2025年7月14日-16日,四川轻化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“智润鱼孔·创享未来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怀揣科技赋能乡村的热忱,伴着盛夏蝉鸣深入宜宾市屏山县龙华镇鱼孔村,开展系列实践活动,发挥计算机专业特长,架起科技与乡村的桥梁,为乡村振兴注入“智”力。
图为团队成员在鱼孔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合照
7月14日,团队首站深入屏山县龙华镇八仙山,开启科技赋能乡村文旅的探索。这片集丹霞奇观、千年佛韵与茶园风光于一体的土地,现存导览系统缺失、文化内涵传播不够深入等痛点。团队结合实地调研,秉持“问题导向”与景区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后,提议为景区建立智能导览系统,将该系统创新性融入生成式AI技术,在传统语音导览基础上增设AI智能问答功能,以对话形式为游客答疑,将单向信息传播转为双向探索交流,深度讲解“世界第一立佛”历史缘起与儒释道文化交融脉络,以AI驱动文化传播带动旅游发展,为乡村文旅注入科技活力。
图为八仙山立佛佛像
7月15日,团队走进龙华镇汇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,为留守儿童开展“AI科普小课堂”暨“暑期安全守护”系列行动。课堂以“我们身边的AI”趣味提问开篇,结合“天猫精灵”等生活场景拆解AI定义,让孩子们直观理解“人工创造的具有学习能力的智能体”内涵。随后的“步步揭秘”猜词游戏中,小朋友与deepseek展开人机对战,在玩乐中感受对话式AI的交互特点与创新局限;“石头剪刀布”互动环节,团队借助提前训练的视觉识别模型,让Python代码实时识别手势,生动展现机器学习的感知能力。活动不仅为孩子们科普了基础的AI知识,还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探索种子。既弥补基层科技教育短板,也成为团队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实践。
图为团队成员为小朋友讲解编程知识
7月16日,团队聚焦鱼孔村特色产业与民生需求,开展深度调研。坐落于老君山下的鱼孔村,凭优良生态成为冷水鱼养殖理想地,当地养殖中心以虹鳟为主销全国,但因地理位置偏远暂未应用AI技术。团队针对性提出智能化方案:加装水质监测与生物行为识别系统实现智能预警;基于鱼类生长模型、水温及摄食视频分析,动态调整投喂量与频次;运用AI诊断病症、预测疫情。团队还走访了宜宾市屏山县君山龙泉水厂,见证其依托天然山泉资源,在水质监测、生产管控、流程优化等环节实现高度智能化的成熟实践,为科技赋能乡村产业积累鲜活案例。调研期间,团队还走进空巢老人家中开展反诈宣传。在此过程中,团队成员发现老人们多使用功能单一的老年机,信息获取受限,虽对陌生来电警惕性高,但因信息渠道单一、缺乏系统防范知识,难辨新型诈骗手段。他们通过讲解案例、普及知识,用专业力量填补乡村服务空白。
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调研水厂
计算机学院学子深入乡村的社会实践,绝非简单的“帮忙”,而是一次深刻的“双向赋能”:对乡村而言,是引入先进技术、解决实际问题、培育数字人才、加速信息化进程的宝贵契机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“数字动能”。对学生而言,是锤炼真本领,增长真才干,厚植乡土情怀、明确人生价值的实践课堂,实现了个人成长与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完美结合。这种结合专业优势的社会实践,真正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,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充满活力的青春力量。